徐老夫人看向一旁在认真听的徐静姝,轻声问道:“静姝以为,赈灾之事应当如何妥善处理?”
徐静姝沉思良久,觉得逻辑自洽之后说道:“如果真的想解决灾区的粮食供应问题,我认为其实应该先提高价格,将粮食价格提高到一个天价的水平,让附近的粮商都觉得这是一个无法拒绝的天价暴利。”
徐大夫人听闻后微微一笑,慈爱的看向徐静姝,徐三夫人则面露不解,虽不解但也并未反驳,她随丈夫操持家中产业多年,能想通只要有利益驱动,附近的粮商都会将粮食尽可能运到灾区贩卖,商人就是逐利的。
徐老夫人眼神示意徐静姝继续说下去。
徐静姝正色说道:“在饥荒年,不管朝廷压不压粮价,粮价都会有所涨幅,那既然如此,还不如让它使劲涨,反正涨十倍灾民也买不起,涨二十、三十倍,灾民还是只能干瞪眼,没什么大区别。可在商人眼里,这二十倍和十倍的差距可就大了去了。所以,干脆让粮价涨个五十倍,甚至一百倍。反正价格对灾民来说已经没啥意义了,那就使劲涨。让所有的粮商都觉得有利可图。”
徐三爷点点头,继续问道:“静姝有什么办法吸引粮商过去呢?”
徐静姝解释说道:“派些人去散播一些事情,到邻近其他管辖府里宣扬有好多粮食商人在灾区赚得盆满钵满,获利百倍。以此吸引更多粮商往灾区运粮。而且,把所有关于粮食税赋都取消掉,所有运粮的车子全都优先使用灾区的交通工具,优先通行。”
“当粮食价格提到一定高度,以及聚集了足够多的商人粮食库存以后,在想办法压下当地粮食价格,先联合几个大粮食商人和当地世家大族,许诺足够多的利息和好处。比如朝廷可颁发一些匾额,或者告诉他们,有意合作者,可得承宣布政使司亲自颁发的官书,或者在衙门门口宣扬该粮商的丰功伟绩等等,说服粮商将粮食低价卖出。”
相当于朝廷给打免费的广告嘛,商人们肯定愿意,况且又有朝廷做背书,即便不吸引商人,也会吸引一些当地的世家大族。
徐静姝心里还想到一点,按照这时的运输能力,即便让这些人的粮食运运回去成本也会极高,最好的方式就是吸引他们来,再让粮商只能就地销售。
这时徐三爷问道:“那此时粮商吃了亏,该怎么弥补他们?”
徐静姝自信说道:“承宣布政使司低价买他们的粮食,买进之后给他们颁发一些官书,写明今有良心商贩某某,协助大名府赈灾一事,特以此嘉奖。”就是类似于奖状嘛。
徐老夫人问道:“万一粮商不要这些只要钱呢?”
徐静姝说道:“自愿卖出嘛,不卖的话那就只能亏本更多啦。”
徐大夫人与徐老夫人对视一眼,只见徐老夫人听闻哈哈一笑,说道:“静姝能想到这些已经很好了。”
徐大夫人柔声接话说道:“你大伯父就是如此,当年在湖广也有过一起灾情,湖广跟京中通信又慢,你大伯父便召集了一些当地的商贾,让他们自愿捐出一些粮食,凡是到达一定比例者,你大伯父会将商贾的名字写到奏折中,并保证他们可以获得御赐之物。”
管辖府中的商贾哪里见过圣上,更别说圣上御赐的东西了,这时听到这个诱惑,便觉得此举可光宗耀祖,纷纷保证自已所捐比例定会超过徐大爷的标准,这样,一来一回,粮食的问题就解决了。
等到朝廷的赈灾物品到了之后,基本上湖广的灾情已经被稳定住了,他甚至还想到了灾民的后续,鼓励当地世家大族和商贾捐赠银两修建庙宇为湖广祈福,修建庙宇之事便是聘请的灾民去干,凡是干活计者包吃包住,他们也知道是为了自已祈福,干起活来自然更卖力。
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,这样大家都高兴,湖广没有干等朝廷派赈灾银两,而是让灾民自救。过后,徐大爷也没有失言,给圣上的奏折中多次提到多亏湖广这些商贾的帮助,以及世家族的乐善好施,并表明,如果不是他们支援,百姓们还要受更多的苦。
圣上看到这里,立马赏赐了一些御品给湖广的世家族和粮商,这些东西在宫中不算什么稀奇,但到了他们手里,却觉得珍宝至极,甚至有人收到后将御赐东西好好摆到自家祠堂中,想以此警示后人,要多行善事。
这件事中,百姓感谢世家族和商贾,世家族和商贾觉得自已付出得到了回报,而徐大爷解决了眼前的问题,圣上那里也并不邀功,只突出是湖广百姓的团结。
其实这件事上湖广的世族和商贾想的很透彻,如果湖广灾情严重起来,他们这些商贩赚的钱也是有限,没有这些百姓,商贾的东西卖给谁?世族的活计找谁干?还不如一起解了这燃眉之急,救灾民也是在救自已。
徐静姝一听,敬佩说道:“果然还是大伯父思虑周全。”
徐大爷是想办法解决湖广问题,而任大人所说的“救民先救官”的话,这些贪官,朝廷的俸禄还有平日贪污受贿已经够多了,天灾对他们根本没什么影响。一个个吃的肥肉累累,他们哪里需要救?
众人好奇最后任大人的定罪,便让徐三爷继续讲。
徐三爷说道:“本来四品以上者立即施以绞刑,但是到任大人这里,竟然还有人为他求情。”
任大人也是从同知一路升上去的,如果一开始不是为民为本,圣上也不会让他居于高位,当年做同知时,曾帮助过的百姓,纷纷向太子求情,求太子给任大人一份体面,任大人年岁比徐老大人还大,本来也是该致仕的年龄,如今年事已高,百姓知道他是做了错事,但是希望太子能网开一面,让他临死前不至于那么痛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