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没惹你们任何人。
你们怎么不重生?
这种事难道不是越提前越好?
不管孩子的痛苦面具,嬴子楚在嬴柱说完后满脸欣慰的补充:“我们原本是想着,搞出点动静提醒一下政儿,没想到那天幕直接推了一把。”
“更巧的是,你这孩子还能和我们直接交流……”
嬴晏干笑。
不巧,命苦罢了。
当察觉到嬴晏能够与他们自如地交流时,那六位君王仿佛嗅到了新鲜事物一般,一个接一个地凑了过来,将嬴晏团团围住。
他们太久没有和活人交流了。
长辈,特别是那些曾经位高权重、如今已然退隐的长辈们,非常热衷于对他人进行无差别的指点。
似乎只要是落入他们眼中的事情,无论大小,他们都觉得有必要发表一番见解,给予所谓的“宝贵建议”。
这种现象也并非偶然,在中国历史长河中,太上皇这个角色往往处境尴尬。
许多太上皇即便已经交出皇位,但仍难以摆正自已的位置,依旧试图插手朝政。
比如那位赫赫有名的赵武灵王,他在退位之后,因另一个儿子的孝顺之举深受感动,竟然提出要让现任赵王将国家一分为二,其想法之奇特令人咋舌。
关键在于,当时的赵武灵王手中依然握有权柄,面对赵王的拒绝,他甚至采取强硬手段逼迫对方就范。
最终,这位不可一世的赵武灵王落得个悲惨结局——被活活饿死。
值得庆幸的是,眼前的这六位君王皆是以魂体的形式存在,若不借助活人之口传达旨意,任凭他们如何折腾,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花。
只是可怜的嬴晏正值生长发育的阶段,直到月挂西天,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沉沉睡去。
第二日,推开门,阳光正好,嬴晏顶着黑眼圈,提着他昨晚在诸位先王的指导下加班加点写出的计划书,一路直奔章台宫。
嬴晏他本人自然优秀,但真正比起来,他没有几位先王和嬴政了解大秦的运行规则。
前世的天下经历过农民起义,社会运行规则改变不少,嬴晏想要按照前世的规则运行,那就要完。
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,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农民起义,虽然只持续了六个多月,但也是给大秦敲响了丧钟。
为什么?
陈胜吴广这场农民起义传遍全国,浩浩荡荡,给活不下去的农民指出了第二条路——造反。
这也是对上层社会的一次警告。
你把我逼急了,我真能直接反了你,然后杀你全家。
在这之前贵族对黔首,也就是那些工农阶级是什么态度?
如同人不会把猴子当成同类一样,在大泽乡起义之前也没有贵族把黔首当成同类。
哪怕是一生讲究“仁”的儒家,他们也是为天下百姓请命,看重的是百姓。
有姓才能被称为百姓!
而“姓”这种高级的东西,只有贵族或者落寞贵族才能有。
要知道,第一个真正为黔首请命的官员,是萧何。
秦始皇嬴政看完一整套计划案,摩挲着指节,定定的盯着他,忽地道:“你可敢随朕上朝旁听?”
每一位公子及冠后都会有一段时间上朝旁听的资格,能不能抓住机会拉拢出自已的势力,是关键。
但这个小儿子,今年七岁。
嬴晏抿唇,郑重道:“儿臣愿往。”
秦始皇给嬴晏安排的是九卿之一——廷尉的属官。
说是属官,但其实就是单纯的前去观摩,没有权利也没有俸禄。
当天,十九公子嬴晏就进入了牢狱找到了李斯。
李斯当了接近十年的廷尉,在那里势力根深蒂固。
就算是李斯进入牢狱有一大批人做鸟兽散,也照样不容小觑。
牢狱内常年不见光,气味刺鼻难耐,嬴晏提着食盒,畅通无阻的见到了李斯。
此时李斯身上还算整洁,端的是八方不动。
“李师叔,师侄嬴晏,久仰大名。”
嬴晏率先开口,今日他是以师门的名义拜会,总要温和些。
李斯注意到嬴晏身后的始皇亲卫若有若无的摸着剑柄。
这父子二人刚刚相认就如此默契,一个威胁一个怀柔……
李斯还记得两三年前长公子扶苏初入朝堂时的头铁。
如今,陛下有此储君,可百年无忧。
“公子折煞老臣了,您要做什么,老臣皆愿意支持。”
和蒙毅不同,李斯对自已的定位很清晰,他只是一个趁手的工具。
几曾何时,他李斯也是陛下的心腹大臣,能把酒言欢,抵足而眠。
但是在那件事之后,嬴政判断李斯有脱离掌控的可能性,李斯也被韩非的光芒迷住了眼……
二人之间就再没有回到从前的可能。
十九公子晏,通身气运和当年陛下一般无二。
斯自然愿意无条件支持。
嬴晏屏退众人,总算拿出了此行的目的。
攘外必先安内,这是聪明人都知道的道理。
大秦如今的内患便是六国贵族贼心不死。
迁贵令,算缗,告缗,酬金夺爵,分家令,告发令,恩婚。
原历史上这些绝户计经过更改、组合到一起,和大秦六代国君商议而出。
专门针对六国旧贵族。
这些加起来可比当年商鞅要疯狂的多。
绝,断子绝孙的绝。
六王之中辈分最高的秦孝公哈哈大笑,以他之前支持商鞅变法的经历给它添砖加瓦。
其他的秦王也个个集思广益。
毫不意外的,始皇帝嬴政当即便决定执行。
(可能也有当年嬴政自已想的部分在里面,毕竟嬴政在大秦覆灭后肯定反复/复盘过政策该怎么调整。)
而李斯,正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所选定的那个人选。
在众多人选中,唯有李斯具备完成这项任务所需的智慧、谋略和决断力。
此时此刻的李斯,内心却是越来越感到胆寒。
深深地吸了一口气,试图平复自已那如惊涛骇浪般翻涌的心绪。
因为他心里很清楚,那天幕之中呈现出来的关于他的种种行为,简直愚蠢至极!
以这样的表现,他又怎能奢望有一个好的结局呢?
尤其是想到天幕所说的,李斯是畏惧他会走商鞅的后路才会背叛。
嬴政却毫不留情地将这个可怕的后果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地摊在了他的面前。
背叛,就要付出代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