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毅听闻城中的岳麓书院会定期举办学子聚会,众多有志于科考的学子们都会汇聚于此,交流学问,探讨文章,还有书院的先生们会在一旁指点一二,这可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。于是,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,李毅早早地便收拾好,带上自已平日里写的几篇文章,朝着岳麓书院走去。
来到书院门口,只见那大门气势恢宏,门楣上 “岳麓书院” 四个大字苍劲有力,透着一股浓厚的文化底蕴。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学子,大家或三两成群地交谈着,或拿着书本低声诵读,每个人的脸上都透着对学问的热切与执着。
李毅深吸一口气,整理了一下衣衫,便抬脚走了进去。书院里的环境清幽雅致,庭院中种满了翠竹松柏,微风吹过,发出沙沙的声响,仿佛是在为这满院的书香增添几分雅韵。沿着石板路前行,便能看到一个宽敞的庭院,庭院里摆放着几张桌椅,已经有不少学子围坐在一起,正热烈地讨论着什么。
李毅有些拘谨地走过去,找了个空位坐下,静静地听着大家的讨论。只听一位学子说道:“我近日读《论语》,对其中‘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’一句颇有感悟,我觉得这‘习’字,不应仅仅理解为温习,更应是践行之意,将所学的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,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呀。”
另一位学子听后,点头赞同道:“兄台所言极是,我也有同感,而且这也体现了圣人对于学问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视,咱们备考科考,可不能只死读书,还得将书中的道理融入到文章之中,才能写出有深度的佳作呀。”
众人纷纷附和,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着自已的看法,气氛十分热烈。李毅在一旁听着,觉得受益匪浅,心中原本有些模糊的理解也变得清晰起来,他也鼓起勇气,加入到了讨论之中,说道:“各位兄台说得极妙,我也觉得学问之道贵在贯通,不仅要理解书中文字之意,更要领悟其背后的道理,然后运用到咱们的文章和为人处世之中。我近日读书,对《孟子》里的‘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’一句感触颇深,这世间万物,皆在忧患中求生存,于安乐中易懈怠,咱们科考之路亦是如此,需时刻警醒,勤勉努力呀。”
李毅的这番话一出口,众人都纷纷投来了赞许的目光,一位年长些的学子笑着说道:“这位兄台见解独到呀,看来也是下了一番苦功夫读书的,不知兄台高姓大名呀?”
李毅赶忙起身行礼,说道:“在下李毅,从外地来成都不久,如今也想通过科考谋个前程,所以特来向各位兄台和书院的先生们请教学习,还望大家多多关照呀。”
众人一听,都热情地与李毅打招呼,纷纷介绍起自已来,一时间,李毅便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。
就在大家聊得正起劲的时候,一位身着长衫,气质儒雅的先生走了过来,众人见了,赶忙起身行礼,齐声喊道:“先生好!”
这位先生便是岳麓书院的山长,德高望重,学问精深,平日里很是关心学子们的学业。他微笑着摆了摆手,示意大家坐下,然后说道:“今日见诸位学子在此热烈讨论学问,老夫甚是欣慰呀。学问之道,贵在交流碰撞,方能擦出智慧的火花。不知诸位近日读书可有什么疑难之处,不妨说出来,咱们一起探讨探讨呀。”
众人一听,便纷纷将自已读书时遇到的问题说了出来,有的是对经典文章中的字句理解不透,有的是在写文章时不知如何立意、布局,问题五花八门。
李毅也趁机将自已平日里积累的一些疑惑说了出来,比如在写策论文章时,如何能更好地结合当下时事,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,又不会显得过于突兀。
山长听了大家的问题后,一一耐心解答,他引经据典,深入浅出,每一个回答都让学子们茅塞顿开。说到李毅的问题时,山长说道:“李毅呀,你这问题问得好,策论文章本就是要考察学子们对天下大事的洞察与应对之能。要想结合时事,首先你得对当下的局势有充分的了解,平日里多关注朝廷的政令、地方的民情,积累素材。在写作时,可先从经典中引出道理,再自然地过渡到当下之事,分析利弊,提出建议,这样文章才能既有深度又贴合实际呀。”
李毅听了山长的话,如获至宝,赶忙恭敬地行礼道谢。在山长的指导下,众人又继续讨论了许久,直到日头西斜,这次的学子聚会才结束。
李毅觉得收获颇丰,与新结识的朋友们告别后,便回到了家中。此后,他只要一有时间,便会去岳麓书院参加这样的学子聚会,还时常向书院的先生们请教问题,学问也在不知不觉中长进了许多。
除了参加聚会,李毅平日里在家中也是刻苦攻读,他将书中的经典文章一篇篇背诵下来,仔细揣摩其中的用词造句、行文立意,然后模仿着写文章,写完后又拿去给书院的先生们批改,根据先生们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已的写作技巧。
就这样,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下,李毅的学问越来越扎实,对科考也越发有了信心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科考的日子也渐渐临近了,李毅更加紧张起来,他知道,这是自已改变命运、为家人谋福祉的重要机会,一定要全力以赴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