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咬金已下了决心,将这一宝押在李贞的身上。与李治相比起来,李贞一定会让大唐走向强盛。
当下,程咬金向李贞一拜,口中说道:“王爷,程咬金愿追随王爷,赴汤蹈火!”
李贞当然知道程咬金这一拜意味着什么。
这意味着程咬金真正的归心于自己,明确表明了政治立场。
而程咬金是大唐的开国功臣,而且在功臣集团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,握有兵权。
有了程咬金的支持,李贞就可以拉到包括秦家和罗家、李绩等一大批开国功勋以及后裔的支持。
这对于自己日后争夺太子之位有着巨大的帮助。
李世民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,不似其他的君主,飞鸟尽,良弓藏,在华夏的历史上,也只有光武帝刘秀、唐太宗李世民、宋太祖赵匡胤等少数几个君主能善待开国功臣。
这些与他一起打天下的老伙计,在李世民的心中还是很有地位的。
有了这些功勋元老的支持,李贞就可以建立起与长孙无忌和李治对抗的势力,而不是在朝堂之上任人宰割。
李贞受了程咬金这一拜,因为他知道这一拜意味着什么。
随后,李贞扶起了程咬金,目光凝视着程咬金,口中说道:“老将军请起,只要我们合力,定可让大唐成为这天下最强大的国家,有大唐在,就要程家在!”
李贞无疑是在向程咬金进行保证,只要自己当权,必然会保程家的权势与富贵。
这时,薛先图用眼色瞟了一眼薛仁贵与周青,几个人同时向李贞下拜,高声说道:“属下愿誓死追随王爷!”
李如意虽然心直口快,但却也是极聪明之人,知道众人都在表明立场。
从李贞的表现来看,如果他当政,未来必是一代名君,若能辅佐李贞,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,而且从李贞的能力来看,未来成为大唐君主的可能性很大。
所以,李如意向向李贞一拜,表明了自己的态度。
李贞不由大喜,薛仁贵等人都是难得的猛将,特别是李如意,她可是战神李靖的女儿,李靖在大唐声望极大,能将他的女儿拉到自己的阵营之中,那么李靖就与自己有了扯不断的关系。
事实上,李靖一直以来都在政治上保持中立,他效忠于国家,而不是于某人,甚至李太民在发动玄武门事变之前询问李靖的意见,李靖也只是保持中立,并不明确支持李世民。
虽然这样做让他得以在政治斗争中生存下来,但却也不似长孙无忌那样成为李世民的亲信,而长孙无忌因为在玄武门之变中坚持拥护李世民,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。
但为大唐打遍天下,战功无数的李靖却只排在第八位,由此可见,在李世民的心中还是有亲疏之分的。
然而李如意之所以决定与李贞站在一起,是因为,她觉得自己应该相信李贞,李贞的的坚韧与毅力,他的一身正气和赤诚,他对胜利的渴望,他对振兴大唐的雄心,比自己见过的所有人都要强烈,如果李贞都不能相信,那么这个世界上,就没有什么人可以相信。
所以,李如意明知道自己这一表态,算是把李靖也拉进了这个政治的是非漩涡之中,但是她还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。
看着身旁的程咬金、李如意、薛仁贵、周青、薛先图,李贞只觉心中升起了一团火,这火焰将自己不断的燃烧,仿佛让他的身体焚为灰烬。
程咬金,一代名将,大唐的开国元勋。
李如意,战神李靖之女,二品武将。
薛仁贵,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,绝世虎将。
有这些能征惯战的将领效忠,敌虽百万,自己又何惧之有?
这一战,自己定要夺下三韩,为大唐消除隐患。
李贞并不担心百济难缠,他最担心的,是倭国人。
倭国位于大唐东边的大海之上,是一个岛国,汉朝时,倭国遣使到华夏,被赐印,上刻“汉委奴国王”。
自大唐以来,倭国人支持百济,与大唐支持的新罗作对,其目的就是要长久的控制三韩地区。
对于倭国,李贞有切齿之痛,在自己生活的那个年代之前的不久,强大起来的倭国对华夏造成了巨大的伤害。
如果能在这个时代就对后世有所影响,那简直是再好不过。
一想到这里,李贞只觉热血沸腾,为了华夏民族未来几千年的繁荣太平,干了!
当下,李贞一拱手,朗声说道:“我李贞在这里起誓,定让大唐繁荣昌盛,愿诸位助我,苟富贵,勿相忘!”
“愿唯王爷之命是从!”
李贞长出一口气,他知道,从这一刻起,属于自己的团体已正式形成,今后,这个团体将与自己紧紧的绑在一起,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。
就如同李世民当秦王时的天策府旧臣,未来都成为了大唐的栋梁,在场的众人,必将随着自己的崛起而在未来的大唐绽放光芒。
随着李贞的一声令下,薛仁贵带两万军队先行,前往高句丽故地与新罗的交界处。
薛仁贵完全执行了李贞的意图,带着两万军队每天只走二十里就安营扎寨,新罗的使者虽然一批接一批的到来,但李贞却不为所动,只是推脱已经出兵。
时间一天天过去,转眼间,已到了九月,距离李贞来到幽州已经有几个月的时间。
新罗与百济联军的战事已到了尾声。
在倭国和泉男产的支持下,百济联军节节推进,已占据了新罗国土的十之八九、现在的新罗残军退守金城,覆灭只是旦夕之间。
新罗人不断派出使者,请求李贞派遣援兵助新罗,然而李贞只是敷衍,摆明了要坐视新罗灭亡。
而利用这段时间,李贞也开始了对高句丽故地的治理。
通过贸易,幽州的商队从内地收购了大量的粮食运到了高句丽故地,这也使得留在高句丽故地的百姓得以生活下去。
随后,李贞又将十万套铁制农具配发给这些高句丽故地的百姓,与此同时,将大量的高句丽百姓适到了大唐内地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