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瑜身着一袭华丽的貂皮大衣,头戴纶巾,手持白羽折扇,优雅地坐在火炉旁。
炉火烧得正旺,红彤彤的火苗舔舐着壶底,壶中的茶水渐渐沸腾,发出轻微的 “咕嘟” 声。一旁的橘子在炉火的烘烤下,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气。
周瑜不紧不慢地煮着茶,动作娴熟而优雅。
她时而轻轻摇动折扇,时而专注地看着炉火,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从容与自信。
待茶水沸腾后,她利落地倒出两杯,热气腾腾的茶香瞬间弥漫开来。接着,她又用夹子夹起一个烤得金黄的橘子,放在一个精致的小碟子里,一同递给朱熹。
朱熹则静静地坐在对面,身着朴素的儒士长袍,他面容和蔼,眼神深邃,轻轻捋着胡须,耐心地等待着周瑜发问。他的神态安详,仿佛对即将展开的交流充满了期待。
周瑜将茶和橘子递给朱熹后,自已也端起一杯茶,轻轻抿了一口,感受着茶水的温热在口中散开。然后,她缓缓开口问道:“朱熹先生以为三国诸葛孔明如何?”
朱熹轻轻放下手中的茶杯,眼中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推崇之色,缓缓说道:“诸葛孔明者,实乃大忠大义之士也。其忠心耿耿,为报先主刘备知遇之恩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,此等忠义之心,可昭日月,为后世之楷模。且其才学渊博,上知天文,下晓地理,通阴阳,懂八卦,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谋略策划,皆有非凡之能。其文学才华亦颇高,一篇《出师表》,情真意切,感人至深,足见其文采斐然。”
周瑜微微颔首,嘴角却泛起一丝淡淡的笑意,说道:“朱熹先生所言,孔明之忠心与才学,瑜亦认可。然论及用兵之道,瑜却有不同之见。孔明治国治军,确有其独到之处,能将蜀地治理得井井有条,军队亦训练有素。但在用兵作战方面,瑜以为其尚欠火候。观其数次北伐,虽气势恢宏,然皆未竟全功。其用兵过于谨慎,有时难免错失战机。且战略布局上,虽有大志,却常显才疏之态,眼高手低,未能充分发挥蜀汉之优势。例如街亭之战,用人不当,致使战局逆转,此乃其用兵之失也。”
朱熹微微皱眉,思索片刻后说道:“鲁国公所言,亦有几分道理。然战争之事,胜负乃常事,且局势复杂多变,不可仅凭一时之成败而论英雄。诸葛孔明在诸多战役中,亦有不少精彩之策,如空城计、草船借箭等,皆展现其智谋过人之处。且其能以弱抗强,维持蜀汉多年,亦属不易。”
周瑜一听朱熹所言,手中的折扇瞬间停摇,她的目光如炯,紧紧盯着朱熹,神色中带着一丝质疑与好奇,开口问道:“空城计、草船借箭,朱熹先生从哪里知道的?”
她的声音清脆而有力,在这安静的氛围中显得格外清晰,仿佛要打破这片刻的宁静,直逼朱熹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。
朱熹听完周瑜的发问,不慌不忙地说道:“现有《蜀汉传》之中记载。”
他的语气平淡,眼神中透露出对自已所言的笃定,似乎坚信这本《蜀汉传》的权威性。
周瑜听完朱熹的回答,嘴角微微上扬,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,紧接着又问道:“朱熹先生,科举时是第五甲吧。”
她的话语看似不经意,却仿佛另有所指,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。
周瑜说完这句,并未等朱熹回应,便又继续问道:“朱熹先生看过《蜀汉传》,可曾浏览《三国志》?”
朱熹轻轻一捋胡须,脸上带着几分坦然,缓缓说道:“未曾浏览,我只是研读四书五经,所以对史学少学。”
他的语气平和,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专注于经学研究的执着,仿佛对于自已在史学方面的欠缺并不以为意,而是将精力都放在了他所钟爱的儒家经典之上。
周瑜听完,嘴角微微上扬,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,那笑容中既有几分对朱熹回答的意料之中,又有一丝调侃之意。她笑了笑说道:“那朱熹先生也就不知道‘治戎为长,其谋为短,理民之干,优于将略’了?”
她的声音清脆悦耳,却又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。
朱熹听完周瑜所言,脸上露出一丝谦逊的神色,他微微侧身,对着周瑜拱手说道:“鲁国公,这我实不知了。” 他的语气诚恳,眼神中透露出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自已不足的坦然承认。
在这一刻,他没有因为自已在学术上的深厚造诣而自傲,反而以一种虚心的态度面对自已不熟悉的领域。
周瑜轻抿了一口茶,目光再次落在朱熹身上,眼神中带着一丝探究的意味,又开口问道:“那朱熹先生,自比诸葛孔明如何?”
她的声音轻柔而舒缓,却又仿佛蕴含着一种无形的压力,让整个氛围都微微一滞。
她手中的白羽扇轻轻晃动着,扇面上的花纹在阳光的映照下若隐若现,仿佛也在等待着朱熹的回答。
朱熹听周瑜问自已与诸葛孔明相比如何,先是微微一怔,随后神色凝重,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:“吾与诸葛孔明,实乃天壤之别。孔明先生有济世之才,吾不过是一介钻研经学之人。论治国理政之能、行军打仗之智、忠诚勤勉之心,吾皆远不及孔明先生。吾所擅长者,乃对四书五经之研读、对儒家学说之探究,于经世致用之实务上,与孔明先生相差甚远。吾对孔明先生,唯有敬仰钦佩之情。”
周瑜放下手中的茶杯,目光直直地看向朱熹,眼神中透露出一种难以捉摸的意味,又开口问道:“那朱熹先生认为,汝比吾如何?”
她的语气看似平淡,却仿佛暗藏锋芒,如同平静湖面下涌动的暗流。
她微微侧身,手中的白羽扇轻轻摆动,扇尖不经意地划过空气,发出轻微的 “呼呼” 声,仿佛在为这紧张的氛围增添一丝节奏感。
此时的周瑜,面容冷峻而威严,那精致的五官在阳光的斜射下,勾勒出一道坚毅的轮廓。
朱熹听完周瑜的发问,脸上立刻浮现出一抹谦逊的笑容,他微微躬身,双手抱拳,恭敬地说道:“我比不了国公您呐,您有不世之功,且智谋超群,沙场无敌。”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真诚的敬佩之情,语气也极为诚恳。
周瑜听完朱熹的话,眼神微微一眯,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,似是察觉到了朱熹话语中的别样意味,随即开口问道:“朱熹先生,话里有话呀?”
她的声音清脆而不失威严,带着几分探究的意味。此时的周瑜,身体微微前倾,手中的白羽扇也不自觉地握紧了一些,显示出她对朱熹这句话的重视。
朱熹轻轻笑了笑,伸手摸了摸自已的胡子,眼中流露出一丝赞赏的神色,说道:“不愧是十七岁连中六元的顶级文人将领。”
他的语气中充满了钦佩之情,既是对周瑜年少成名、才华横溢的赞叹,也是对她在文学和军事领域所取得成就的认可。
周瑜轻轻笑了笑,那笑容中带着些许回忆的色彩,她缓缓说道:“老家金溪好友方仲永与我年少同坊,天生早慧、文思敏锐。”
她的眼神仿佛穿越了时空,回到了年少时与方仲永一同成长的岁月,“那时的他,真可谓是才华出众,小小年纪便诗作惊人,众人皆对他寄予厚望。”
周瑜微微摇头,语气中流露出一丝惋惜,“不过我前几年与王节判回老家时,他已经泯然众人了。”
朱熹听完,脸上露出好奇之色,随即问道:“王节判是何人?”
周瑜轻声说道:“王安石,现已被罢相了。” 她的声音平静,却也难掩话语中那一丝淡淡的感慨。
朱熹缓缓起身,神色庄重,双手抱拳深深一拱手,对着周瑜诚恳地说道:“现党禁严重,国公不以我为伪学魁首,党禁焦点之下,仍敢用我讲学,我实在是感激不尽。”
他的眼中闪烁着感激的光芒,声音微微颤抖,透着无尽的感慨。“我今年七十整了,一把老骨头,死不足惜。”
朱熹轻轻叹了口气,脸上浮现出一抹沧桑与豁达交织的神情,“只是国家唯有三人可为战略大才,望国公明哲保身。”
他的语气变得凝重起来,目光中满是忧虑与关切。在这动荡的时局下,党禁之风愈演愈烈,而朱熹作为被视为焦点的人物,深知其中的险恶与艰难。
然而周瑜却能不顾这些,给予他讲学的机会,这让他心中充满了感恩与敬意。
周瑜轻轻笑了笑,脸上露出从容的神色,她优雅地摆摆手,说道:“胜日寻芳泗水滨,无边光景一时新。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。我这也正是在明哲保身。”
她的声音轻柔而坚定,眼神中透着聪慧与领悟。
她巧妙地借用朱熹当日所讲的诗句,暗示自已对于局势有着清晰的认知和应对之策,如同在春日中能敏锐地捕捉到东风的气息,顺势而为,以一种看似不经意却又充满智慧的方式在复杂的环境中保全自身。
接着,周瑜目光诚挚地看着朱熹,继续说道:“这是老先生今日所讲,瑜已记录,望老先生能留下‘理’‘气’学说,不枉世上一趟呀。” 她深知朱熹的 “理”“气” 学说在学术思想领域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,希望朱熹能够将其精髓传承下来,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在新年的喜庆氛围笼罩着大地之时,朱熹和周瑜经过不懈的努力与深入的探讨,终于成功地把 “理”、“气”、“明人伦” 等核心概念总结完毕,进一步完善了程朱理学这一影响深远的学说体系。
除夕夜当天,学堂里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气息。周瑜和朱熹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热热闹闹地包着饺子。大家有说有笑,脸上洋溢着对新年的期待和喜悦。饺子包好后,热气腾腾地端上了桌。
朱熹满怀欣慰地拿起筷子,夹起一个饺子放入口中,细细品味着这团圆的滋味,眼中满是满足之色。然而,当他准备夹第二个饺子的时候,手中的筷子却突然像是有千钧重,他无力地抬起手来,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。家人和周瑜一开始并未察觉到异样,还在欢声笑语中交谈着。但随着朱熹的动作停滞,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。
只见朱熹的手臂缓缓垂下,他的眼神也逐渐失去了光彩,慢慢地闭上了双眼。周围的一切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,周瑜惊愕地看着朱熹,筷子中的饺子也不自觉地掉落在桌上。短暂的寂静后,朱熹的家人悲痛地呼喊起来,哭声打破了原本欢乐的氛围。